方寸之间精彩讲述中国故事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枣谈“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程和特种邮票评审
中国邮政报记者 叶雨晨2025-08-20来源:中国邮政报

  近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正式发行。邮票评审组成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是以中国人自己的叙事,讲述了一个纯正地道的中国故事。

  江枣长期参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治理工程与申遗宣传阐释工作。在她看来,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完整纳入中轴线的历史脉络,并让国际社会倾听、理解和认可,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江枣认为,“讲述中国故事”如同当代的“燕然勒石”,“北京中轴线”邮票就是以“国家名片”的形式,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文化叙事。

  历史与现代交辉 呈现“活的轴线”

  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其雏形可追溯至13世纪的元大都,后经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发展完善,空间格局与礼仪秩序逐渐定型。新中国成立后,这条浸润着帝王意志的轴线,重心从故宫的皇权象征,转变为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象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轴线”。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在设计上也反映了这一完整历史脉络:既有故宫、景山等体现元、明、清发展历程的古建瑰宝,也有天安门广场建筑群这一新中国精神的象征。历史与现代在方寸之间交相辉映,完整勾勒出中轴线的“生命历程”。

  攻克申遗难点 诠释中国智慧

  从2009年开始准备,到2024年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望申遗之路,过程漫长且艰辛。“这条路我们走了整整15年。这不仅是一场时间的马拉松,更是一场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理解、精心保护和价值阐释的‘培育与孵化’之旅。”江枣感慨道。

  江枣团队遇到的第一个核心难点是如何让国际社会真正理解中国故事。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承载着深刻的道德哲理与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秩序感。对于外国评委而言,很难仅靠图纸和景观感受这种文化理念的分量。因此,申遗文本编制本身就成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命题。例如,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在与外国专家交流时,曾生动讲述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历史故事:宫殿落成后,赵匡胤让手下打开所有宫门,他坐在宝座上对大臣说,“我的心就像眼前这条笔直的线,稍有偏曲,你们都会看得清清楚楚”。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评审专家们才逐渐领会到中轴线在中国文化中“中正、不偏不倚”的深层含义,进而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向世界客观展现中轴线的历史延续性。由于历史原因,中轴线上的部分建筑并非原物,且包含若干现当代建筑群。因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最初的咨询建议是将古代部分与现代部分“分段列入”。然而,中方团队坚持认为这会人为割裂中轴线的历史延续性。中轴线是一个活的、不断发展的“生命体”。无论是中轴线建筑的历史演变,还是世世代代生长于斯的百姓,都是中轴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共同塑造了这条“活的线”。这一观点最终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认同。大会现场,塞内加尔代表还打趣道“巴黎圣母院也重建了,是否要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呢”,这个风趣的类比让在场代表会心一笑。“大家对北京中轴线的认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江枣欣慰地说。

  方寸间的严谨 彰显文化厚重

  谈及邮票评审,江枣记忆犹新,尤其对其中展现的严谨态度印象深刻。作为评审组成员,她和同事们常常需要将图稿放大,仔细检查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会仔细数太和殿屋顶上脊兽的数量并看排列顺序,看不同建筑上彩画的规格与样式。”她解释说,“因为这些关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严格规制,必须完全匹配。”正是所有这些努力,共同造就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的严谨与厚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邮票正是讲述故事的绝佳载体。江枣相信,这套精美的邮票会在很多人心中尤其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种子,引导他们亲近、探索、热爱宏大灿烂的中华文明!